English

云水襟怀松柏志

1998-09-18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我有话说

一个个花篮、花圈摆满了位于北京柳荫街这个僻静的院落;一封封唁电、唁函寄托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哀思和悼念。

1998年9月14日凌晨1时17分,这是一个令人悲恸的时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杨尚昆同志与世长辞。

噩耗传来,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哀乐声中,人们向他的遗像鞠躬致敬。

一位老将军送来挽联:“沙场挥鞭将军概,帷中教诲长者风。”

一位中年干部写道:“魂兮驾鹤与先辈以聚,神兮执嘱留晚生以承。”

一位澳门知名人士献上悼诗:“横跨世纪宏图展,后继擎天自息安。”

……

一幅幅挽联,一首首悼诗,无声地表达着人们对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由衷敬意和深切缅怀。

(一)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杨尚昆同志献身革命70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3年,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他,维护和支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工作,继续关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过着一个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然而,在他刚刚度过92岁生日后不久,无情的病魔向他袭来。

今年6月7日,因病情加重,杨尚昆同志住进了解放军301医院。他的病情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尚昆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治疗。此后,许多著名医学专家陆续从兰州、天津、上海来到北京。

然而,他的病情还是不断加重。

8月19日,从湖北抗洪前线回来不久的江泽民总书记来到301医院。为了转移杨尚昆同志对病痛的注意力,总书记只同他谈今年的抗洪救灾问题。这样,总书记和尚昆同志共同谈起大堤上出现的险情,谈起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江泽民说:“现在,三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洪水,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但党中央、国务院已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我们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杨尚昆露出欣慰的笑容,表达了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信赖和厚望。

李鹏委员长赴吉林考察前,特地到医院看望。他对医院领导说:“尚昆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个饱经风霜、意志坚定的人,希望能在医生的配合下战胜病魔。”

8月20日,朱基总理刚从湖北、江西抗洪前线回来,就赶到医院看望。在朱基谈到今年特大洪水的情况,以及中央所采取的措施后,杨尚昆同志十分欣慰,他由衷地说:“你们有办法,我就高兴!”

9月1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到医院看望,并和杨尚昆同志聊起家常。他说:“您一直作为忠厚长者,我早就想来看您。”李瑞环衷心希望他精神振作,早日康复。杨尚昆表示感谢。

9月1日,医院再次发出病危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闻讯也相继赶往医院看望,指示医生尽力抢救。

无论是在杨尚昆同志病重住院期间,还是在他逝世以后,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关切的心情。

与杨尚昆同志有着近70年战斗友谊的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来了。她清楚记得,在张闻天受到不公正批判的日子里,是杨尚昆同志冒着风险给了他们全力的关照。患难见真情。刘英说:“尚昆是真正爱护同志,关心同志,他敢讲真话,不怕丢乌纱帽,很正直,我很敬佩他。他忽然病了,我非常着急。”

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来了。在杨尚昆同志的病床前,她静静地呆了很长时间。杨尚昆和刘少奇是几十年的战友。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尚昆同志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奔赴华北前线,协助当时任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推动华北地区群众抗日运动的高涨,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病中的杨尚昆同志还撰写纪念文章。他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他的怀念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日久弥深。尤其是每当想起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的折磨,心中总是难以平静。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我虽在病中,仍勉力写出这篇怀念他的文章。这是我应尽的一份责任。”望着昏迷中的杨尚昆同志,王光美潸然泪下。她轻轻亲吻杨尚昆的手,衷心祝愿他恢复健康。

一些老战友的亲属来了。“四·八”烈士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同志的子女至今难以忘怀的是,1996年“四·八”烈士遇难50周年时,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杨老不顾90高龄,专程赶到延安参加纪念会,给他们讲述“四·八”烈士的遇难经过,讲烈士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对年轻一代寄予殷切希望。

曾在广东工作的一些同志来了。他们不会忘记,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杨尚昆同志曾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副省长,他坚决贯彻执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参与领导广东实行特殊政策、试办经济特区等工作。他明确提出广东要“先走一步”,把改革开放的大文章做好,使广东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哨和示范区。

杨尚昆同志全力协助邓小平同志推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发和开放。在他的书房里,至今醒目地摆放着一张邓小平同志和他亲切交谈的彩色照片。工作人员回忆道,1989年至1991年连续3年春节,杨尚昆都是同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过的。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的主张,鼓励上海人民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杨尚昆同志病重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和子女们、彭真同志的夫人张洁清和子女们都专门送来花篮,表达对他的衷心问候和良好祝愿。

一束束鲜花,一次次探视,表达了人们对这位革命老人的深深敬意。正如国画大师刘海粟为他80寿辰时作的一幅松柏图所题:云水襟怀,松柏气节。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

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即使是生病住院期间,杨尚昆同志仍关注着国内外大事,关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读报、看文件,是他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看电视,他最爱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片。一次,《焦点访谈》报道某县粮食局严重亏损却在农发行挂帐盖豪华宾馆,他看了气愤地说:“这样的败家子不处理,就会影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行。”看到一些粮食企业收粮做假帐的报道,他忧虑地说:“过去我们就吃了造假的亏,现在一些地方还这么搞,怎么行啊!”

随着病情加重,报纸看不了,他就让工作人员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是必读的两份报纸,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经济,内容十分广泛。遇到一些重要的文章,他有时还让工作人员读两遍。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他始终关注灾情的发展。当从电视上看到富饶的两湖平原变成水乡泽国、许多百姓痛失家园,他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当看到大批解放军指战员奔赴抗洪一线,日以继夜地坚守在大堤上,他说:“指战员们辛苦了!”当看到有的基层干部在抗洪前线玩忽职守、临阵脱逃,他气愤地说:“这样的干部应该查办惩处!”当看到军民携手日夜坚守大堤,有的甚至晕倒在工地,他又感慨地说:“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当看到亿万群众踊跃捐款,筹措了一批又一批抗洪救灾物资的动人场景时,他深感自豪地对工作人员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正是我们战胜洪灾的可靠保障。”

疾病的折磨,使杨尚昆的身体日见消瘦,体重很快由刚入院时的80公斤,降到60公斤、50多公斤……原来的睡衣显得过于肥大,工作人员要给他换一件,他坚决不让,说:“现在南北闹灾,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要节约啊。你们谁会缝衣服,替我把腰收收就行了。”

为了给灾区人民献一份爱心,他要求身边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捐款捐物。8月初,看到灾区急需各种药品时,他让子女把存在银行的2万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这笔钱是他和夫人李伯钊恢复工作后补发的部分工资,至今已存了20多年。

今年初,杨尚昆同志踏上了回归祖国后的香港的土地,看望了许多老朋友,受到热烈欢迎。不久前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他的心。有段时间,他天天关心香港的股市行情。他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总也离不开国内外经济形势。他充满自信地说:“有祖国作坚强的后盾,香港一定能渡过暂时的难关。”

入院初期,杨尚昆同志身体尚好。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叶剑英》和《朱德上井冈》两部历史片,一幅幅熟悉的历史画面,引发了他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也触动了他回忆和总结党的历史的念头。

今年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3位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他们的战友,杨尚昆心里充满了对故人的追思。年初,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相知相识50年──我所了解的恩来同志》一文,之后又着手组织起草缅怀刘少奇和彭德怀同志的文章。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立意、结构及文风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他的直接指导下,这两篇文章均已脱稿。入院后,他又通读了几遍,并再次提出了修改意见。

他多次说,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要正确对待历史,真实记录历史,才对得起前人,对得起今人,对得起后人。

从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尚昆和党一起走过70多年风雨历程,是中共党史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1935年1月,他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旗帜鲜明地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会后,他和彭德怀一起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率领红三军团浴血奋战,抢占娄山关,同红一军团再克遵义城,取得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的第一个大胜利。1935年8月,他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毛泽东率领的右路军行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在危急关头,配合叶剑英巧妙周旋,使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大部分中央红军脱离险境。

去年春天,杨尚昆同志给党中央打报告,表达自己要将一生经历写下来的恳切愿望,也很快得到党中央批准。在他的亲自组织和调度下,回忆录的写作全面铺开。为了写好这本书,从前年起直至住院,他同撰稿人谈了近百次。部分章节写出初稿后,他又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即使住院期间,他仍念念不忘,多次问及进展情况。他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对党和人民所应尽的最后一份责任,时时予以关注,寄托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深情。

(三)

尽管医务人员尽了最大努力,但杨尚昆同志的病情仍在不断加重。他说:“我的身体现在跟长江大堤一样,都很危险,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为了查明病因,医生曾在杨尚昆身上三次进行脊椎穿刺,并伴随活检。这种检查非常疼痛,但他每次都强忍着,积极配合。护士心疼地问他:“疼不疼?”他总是说“不疼,不疼。”

有段时间,由于每天输液,他的手上扎满了针眼,瘀点斑斑。后来实在无处下针,只好采取颈静脉穿刺的办法。由于他血小板少,容易出血和感染,医院犹豫不定。杨尚昆听说后,鼓励医生消除顾虑。穿刺时,他疼痛得发抖,却不哼一声。在他的配合下,手术顺利进行。

杨尚昆曾长期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主任,深知配合治疗的重要。他多次要求医务人员对他的病情不要隐瞒,希望如实说明,以便配合。第二次会诊院方委婉地告诉了他所患病的真情,他平静地说:“得了这种病,我很难过,但也很高兴,因为你们给我讲了实话。请你们大胆治疗,我一定全力配合。”

得悉自己的病情,杨尚昆显得异常坦然。每次大夫检查完毕后,他都要拖着病体,艰难地坐起来,向大家举手示意,表示感谢。对新来的医生,他总要问问情况,要求尽量安置好他们的生活。有的护士刚来时有些紧张,他总是忍着痛苦,与她们拉家常,说笑话,缓解她们的紧张情绪。

一直参与治疗和抢救工作的医生达万明、范利说: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也是一位意志坚强的老人。

为了恢复体力,杨尚昆身体好些时便坚持在病房里散步,医生要求走8圈,他一定要咬着牙多走两圈。

医生小靖永远记得一天下午的情景:当时杨尚昆身体非常衰弱,极度厌食。但他还是说:我要把吃饭当成政治任务完成。那天,他强忍着吃了两小碗粥。医生推来彭真同志曾经坐过的轮椅,他坚持要下床坐坐。之后又要求站一站。尽管身体发颤,虚汗直冒,他还是硬撑着站了几分钟。他说:“能动一动,就说明我的身体还可以。”

然而,病魔无情。极度虚弱的杨尚昆预感自己时日无多,9月2日下午4时,他把家人召集到病床前,开了他生前的最后一个家庭会。

“找你们来,一是有些事要交待,一是有些事要商量。人总要死的,你们不要太伤心……”

“关于我的后事,一是要向中央表示要求从简,今年遭了大灾更要从简。1996年我去太行山看望那里的乡亲,他们希望将来我能回到那里。但那样花费太大……我还是希望火化后送回老家潼南去,同四哥杨(门中加音)公埋在一起。”

家庭会后,杨尚昆一直处于半清醒半昏迷状态。清醒时,他仍要求工作人员给他读报,询问灾情怎么样,大堤有没有问题。有时听着听着就昏迷了,醒来还要让工作人员读报,一直到9月6日做胃插管的前一天。

工作人员唏嘘着对记者说,首长同病魔进行了顽强斗争,他希望活到下个世纪,因为他还有个未了的心愿,希望能亲眼看到祖国早日统一,希望到香港、澳门、台湾走走看看。今年初,他亲自去香港,看到了回归后香港的繁荣。不久前,他还对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说:“待澳门回归后,我要去你家作客,看看回归后的澳门。”

杨尚昆同志走了。他是在平静的回顾中走的,也是在热烈的憧憬中走的,他相信后继者一定能够实现老一辈的宿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